7月17日,国家核电新闻发言人、首席信息官郭宏波对外披露,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公司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推进重组工作,且重组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国资委。分析人士对表示,在两家大型国企组合并的背后,是核电重启以及大发展的信号。
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都不断强调,要加大核电的发展力度,并适时重启沿海核电。同时,内陆多个省份也纷纷制定核电计划,甚至开始大力度上马。这意味着自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发生后,中国核电重新步入加速期,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核电建设将提速
今年以来,高层多次支持核电建设的表态,将中国核电这列火车推向了快车道。而从政府高层的表态来看,核电的发展由年初的“适时启动”转化为而今的“抓紧启动”,核电建设再次提速。
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工一批核电项目。4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首次会议决定,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6月中旬,习近平专门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要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国内核电市场发展明显加快。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推出的164项行业标准中,涉及核电达81项。
早在2005年,国家就确定“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2007年,国务院颁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国家能源局曾在日本核危机前表示,按照国家能源局和工程院正在研究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目标保守为7000万-8000万千瓦,2030年达2亿千瓦,2050年达4亿到5亿千瓦,核电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
不过,核电建设进程已经远超上述规划。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主任郑玉辉此前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曾预计,2015年我国大陆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提前5年实现原定的2020年规划目标。
5月16日,能源局发布了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印发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设定的目标为2015年、2017年核电年发电量分别超过0.2万亿千瓦、0.28万亿千瓦;在运装机分别为40吉瓦、50吉瓦;在建装机分别为18吉瓦、30吉瓦。
根据华泰证券分析师的测算,如要完成上述目标,2014年-2015年将新增投运25.22吉瓦,新开工9.83吉瓦;2016年-2017年将新增投运10吉瓦,新开工22吉瓦。而2013年新增核电商运装机仅2.21吉瓦。
郑丹丹表示,这意味着核电投运、开工都将加速。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此前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缓解常规能源压力的选择。
“在目前国家强调经济转型情况下,煤炭等化石燃料显然无助于解决当下电力供应紧张、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的状况;而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因为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上网等因素制约在目前还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同时,经过多年的水电开发,我国大江大河上的水电站也基本饱和。”董秀成向本报记者表示,因此,选择清洁高效能源的核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能源结构改革的推动下,核电行业从低谷期进入慢热状态,新项目审批即将启动。
今年4月有消息称,国内首个内陆核电项目桃花江核电站筹备开工,目前项目开工所需文件已基本准备齐全,完全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对此,华创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我国对内陆核电审批并未彻底否定,能源结构转型、环保问题压力增大等原因倒逼“十三五”规划放开内陆核电审批成为大概率事件,从而促使核电领域新一轮投资高潮的到来。
内陆核电将大规模启动
虽然内陆核电并未被纳入“十二五”期间核电重启之列,但国家能源局年初关于“做好内陆核电厂址保护”的表态,让国内多个省份已经开始进行前期的部署。
7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斥资380亿元上马两个核电站项目。除贵州外,江西、湖南、安徽、辽宁等地有关内陆核电上马的消息更早传出。江西彭泽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湖北咸宁核电站等三个内陆核电项目重启速度有望加快。
据了解,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签订投资意向中,中广核计划在2014年至2020年期间,拟投资350亿元,建设铜仁核电站项目;拟投资30亿元,建设贵州小型堆核电站项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签订的核项目是一个典型内陆核电项目,目前应该还没有国家的批文。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内陆核电项目在前期尚未获得批文,但订单已接踵而至,核电建设一触即发。
2009年后,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北等内陆省份争相上报当地核电项目规划。比如,河北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两座核电站,但因福岛核电站危机爆发后国务院宣布暂停新核电项目的审批,河北“核之梦想”遭遇阻力将难以实现。同时,湖南、重庆、陕西、甘肃等地区过去曾经发生过地震,或与过去地震所在地比较近,因此这些地区的核电站选址将被重新评估。
受日本福岛事故影响,我国内陆核电站陷入停滞,其中已经拿到路条并开始前期工作的三座内陆核电站受影响最大。但是三年过去,、电站业主、地方政府、核电设备公司已经无法再等待了,内陆上述省份又纷纷争取上马核电项目。
在今年5月的第四届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湖南省能源局局长王亮方在作报告时说,不遗余力地为湖南核电项目鼓与呼,并表示核电将成为湖南省电力供应的主力军,“湖南争取在‘十三五’适时启动核电项目”。
王亮方称,湖南无油、少气、缺煤少电,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59%,核电与火电、外输电相比,具有量大、价廉与环保三方面的优势,且湖南地质结构稳定,铀矿资源丰富,适合建设核电项目。他在上述论坛现场请求现场的核能界专家在国家各个层面呼吁加快中部地区核电建设
江西省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江西省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称,力争2020年投产一台核电机组。此前,江西省要求密切关注国家内陆核电政策,跟进、推动彭泽核电项目。而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也不甘落后,称今年投资涉及的核电项目共3项。
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打算发展内陆核电站的省份还有:广东内陆地区、四川、重庆、河南、吉林、安徽和黑龙江等省份。
在今年5月14日举行的以“能源生产革命与中国核电”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上,“内陆核电”一词高频出现,多位核能领域的专家力挺内陆核电。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介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核电站是内陆核电站。
“以美国核电站举例,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就建有21座核电站,占到美国核电装机容量的30%。”潘自强认为,核电厂的选址没有沿海和内陆之分,取决于电力需求、厂址的地质水文条件和环境因素。
国家核电与中电投重组方案已上报国资委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的重组方案已确定。7月17日,国家核电新闻发言人、首席信息官郭宏波对外披露,两家公司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推进重组工作,目前重组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国资委。
分析人士对此表示,双方的“联姻”是门当户对以及互惠互利之举,可谓强强联合。中电投具备核电开发资质,有核电厂址,最重要是有资金;而国家核电则有世界领先的核电开发技术、有经验、有人才。而一旦上述两公司重组合并完成后,核电行业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加速核电的建设和发展。
今年4月份开始,关于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将要重组一事持续发酵。直到一个多月前,即将退休的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向媒体表示,双方确有重组意向,目前正在研究重组方案,而且两者合并,不是规模扩张,而是价值互补。
7月17日,郭宏波明确的对外表示,两家公司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推进重组工作,目前重组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国资委。
据了解,我国目前仅有中电投、中核和中广核三大核电企业具备核电项目开发建设资质。但由于中电投在核电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行业绩上与上述两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控股核电项目的愿望直到2009年在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上实现。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中电投是最弱小的一家,但开发资质却是国家核电梦寐以求的。相比而言,国家核电则掌握着中电投所没有的核电技术。2006年,我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了被称为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技术AP1000,并把该技术的消纳和吸收任务交给了国家核电。
据了解,目前国家核电已经在先进核电技术研发设计、相关设备、材料制造、工程管理、运行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核电技术集团。
陆启洲日前表示,国家核电将积极支持并参与有利于提高中国核电自主化能力、实现核电强国目标的核电行业体制改革。如果两者合并,不是规模扩张,而是价值互补。决定一个公司长远竞争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核心板块、核心主业的连续盈利能力,二是核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分析人士也表示,国家核电与中电投重组合并后,我国三足鼎立的核电行业格局将更加稳固。
另外,郭宏波坦言,若这次重组成功,将是核电体制改革的一次深化。中国核电行业需要深化改革,不能也不会再走垄断封闭僵化的老路,只会更开放、更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中国将在阿根廷建核电站核电出口或迎机遇
7月17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四国。在习近平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阿还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合作在阿建设核电站等项目。
此前习近平在访问欧洲期间,中法双方签订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较强的“旗舰项目”。
分析人士对比表示,核电出口将迎来机遇期。中国核电技术对外输出,将加速国内核电重启,倒逼国内核电发展,加快示范堆型建设进度。
与阿根廷签署核电合作协议一周后,中国核工业集团官网在23日发布消息说,中核、中国工商银行也在7月18日当天与阿根廷核电公司总签署了《关于建设阿根廷重水堆核电项目的实施协议》。消息还说,上述协议的签署是中核贯彻“走出去”方针,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所取得的。
“中国很早之前就想在国外修建核电站了。”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中国与阿根廷签署在阿当地建设一个核电站的消息公布后表示:“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
但现实是,中国试图通过“出口一个核电站”来获得“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的经济效益,路途依旧遥远和艰辛。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此前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就目前中国的核电现状来说,要想实现核电真正“走出去”实在是太难了。
赵成昆表示,中国核电要实现全面的“走出去”,首先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核电技术知识产权,自己会主导,这是关键的一个因素。“但很遗憾目前还没有一个运行考验之后的技术。”他说道。
中国目前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重水堆核电技术。那么,中国究竟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在阿根廷建设核电站呢?
“重水堆在中国只有一个,是买的加拿大的,重水堆制造技术在我们中国并不突出。”张国宝表示,所以我们参与这个重水堆的建设,我估计是两个方面,一个当然有一些设备我们可以提供,另外一个可能还是投资。
张国宝的说法也得到了赵成昆的认同。赵成昆认为,中国此次可能是通过投资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参与上述核电站建设的。
值得一提是的,在习近平主席访问阿根廷前,6月22日至24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史玉波率团造访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等政府能源主管部门时表示,加拿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伙伴国,两国在油气、核能和铀矿贸易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核电巨头上市加速核电设备市场迎利好
今年以来,随着高层频繁表态重启核电项目,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核电类公司上市的审批。目前,中国核电、中广核、中国核建以及国家核电均有上市计划,其上市之路逐渐清晰。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核电建设规模的扩大,巨大的投资需求与企业有限资金之间所形成的矛盾会逐渐突出,而上市无疑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
据了解,根据近期证监会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核电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6.51亿股,约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拟融资总计162.51亿元,将用于10台在建核电机组及补充流动资金。如果此次成行,则中国核电有望成为仅次于光大银行IPO以来的最大规模IPO。
早在2012年,中广核上市计划就有披露,随着核电发展提速,中广核上市在今年再次提上日程。今年3月24日,中国广核电力股份公司成立。
中广核总经济师岳林康曾在微博上透露,该公司的成立主要是为了上市,系其上市平台;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核电站的运营。
近期,环保部网站挂出中广核的上市环保核查公示,这意味着其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此前,有消息称,中广核第三季度将在香港IPO上市,通过上市的渠道获得规模约为20亿美元的融资。
中广核表示,IPO规模将视其发行时的资本市场环境和公司的财务状况而定。募资将主要用于向中广核收购核电厂项目、投入核电厂建设、支持核电技术相关研发、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偿还债务和补充流动资金等等。
伴着核电大发展的东风,核电巨头纷纷谋求上市,与发展核电需要巨额资金不无关系。
另外,机构预计,在国内核电项目启动,以及海外市场出口的推动下,核电设备市场迎来快速发展。从2014年来看,今年新增项目数相比2013年,增幅有望达到100%-200%,设备投资需求近700亿元,行业迎来发展拐点。按照2020年5800万千瓦商运和3000 万千瓦在建装机规划,核电设备投资总需求有望接近4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