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募一哥”之称的千合资本董事长王亚伟投资的创业公司并不多,领投的则更少。最近,他盯上一家名为慧科教育的创业公司,并领投了3亿元B轮融资。
“我和王亚伟是通过一个中间人认识的,他本身在二级市场很有名气。现在,他投资逻辑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上市公司以外,他想看看两年左右可能上市的公司,做更长线的投资,其中他看好教育领域。”慧科教育创始人兼CEO方业昌告诉《中国企业家》,王亚伟找了很久,他要找能对中国教育体制产生颠覆性创新的企业进行投资。
2010年,方业昌创办慧科教育。与很多互联网教育公司不同,慧科关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方业昌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对于人力市场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人才具有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慧科把行业内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转化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
去年3月,慧科获得复星昆仲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如今,慧科从单纯的线下教育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业务从高校教育延伸至职业教育及就业,其与800多所高校、200多家企业实现合作。
在中间人的撮合下,王亚伟和方业昌见面,两人喝茶聊天,大约两个小时事情定了下来。之后,王派出专业团队对慧科进行背景调查和评估,然后拍板投资。方业昌表示,王亚伟的影响力很大,有了他很多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钱都来了,最终促成了慧科新一轮的融资。
目前,慧科估值超过25亿元。方业昌称,慧科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有着很好的现金流和变现能力,不烧钱,不再融资也可以上市。
以下是方业昌接受本刊独家专访的对话整理:
CE:一开始,既无名气又无资本,高校为什么要与慧科合作?
方业昌:前三年是特别特别难的,其实就做一件事,验证模式是否行得通。关键的是有两个人,一位是工信部前部长李毅中,一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前校长李未,2010年以前,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读博士时,他们分别到美国视察,我是美南地区华人学生会主席,都见过,在相关会议上探讨过高校产学结合问题。北航在行政上属于工信部,我回国创建慧科后在工信部拿到了相关资质,在北航先做实验,三年后市场证明行得通才大规模推向其他高校。
CE: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慧科业务线迅速扩张,从高校教育延伸至职业教育及就业指导,会不会摊子铺得太大,精力和能力都跟不上?
方业昌:我们既聚焦,又发散。未来,我们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高校教育,二是泛IT职业教育,三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在线学习社区,核心还是在高校,主要精力都在这边,一定要把它吃得很透。但学生早晚都要毕业,上班以后还可能换工作,目前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后续服务,所以我们很自然延伸至大学以后的终身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在线学习不一定都是慧科来做,我们会主要通过投资和并购进行布局,建立一个生态,不同业态间进行协同。
新一轮的三亿融资一半投入高校教育,一半用在职业教育和在线学习,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并购来布局,在线教育则通过投资。
CE:你提到慧科有着很好的现金流和变现能力,慧科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是什么?
方业昌:其实很简单,就是分学费,所以慧科的典型模式是2B再2C,B的两端是业界和学校,2C就是面向学生。慧科通过对接业界和高校,提供综合教育解决方案,是以服务为形态,这里边包含了师资、课件、线上平台、课程制作等等,现在还推出创新创业课程,比如互联网营销可以做成全校公选课,通过我们的平台,学校可以监测到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学习流量,通过我们的资源整合和研发,学生得到了最实惠的东西,高校得到最好的社会效益,企业也受益,得到了所需批量人才。所以学校心甘情愿做分成,目前我们的年收益达到1亿元。
CE:有没有过最坏的打算,比如某一天公司突然走不下去了?
方业昌:慧科应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除非我们整天不务正业。我们不是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也不是典型的传统公司,而是典型的互联网+教育公司,所以既有传统行业的稳定性,又有互联网公司的活力。如果纯玩儿互联网教育,烧钱买用户,融不到资,最后就死掉了。教育领域的创业公司可能90%到B轮就死了,但慧科可以挣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我融资不是为了烧钱,而是为了新兴业务和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