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盐业协会对外发布消息表示,9月16-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王强带领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编办、食药监管总局相关人员组成的盐业体制改革联合调研组到安徽金寨县、岳西县等地调研,全面调研了解当地盐业发展总体状况,听取县直有关部门对盐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表示,将认真总结研究此次调研情况,为国家制订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盐改将向前实质性推进,食用盐改革或将快速推进,这将打破传统竞争格局及盈利模式,改革将孕育新的投资方向,食用盐行业千亿市场打开。
盐业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食盐专营制度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期。在古代,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现代社会,食盐的税收意义已微乎其微,食盐专营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已日渐减少。数据显示,2006年盐税只占我国税收的0.04%。
虽然,食盐专营制度保证了老少边穷地区食盐供应,在防治碘缺乏病和防止工业盐流入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专营制度下产、运、销分离,行业利润大多集中在盐业公司和流通环节中,生产环节利润微薄,影响到产业链的均衡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食盐专营体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弊端也逐渐凸显,对盐业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王强在调研时表示:要统筹考虑改革的各项配套条件,积极稳妥推进,确保行业稳定,逐步实现盐业专营化向市场化的平稳过渡。
现今食盐在人们日常消费支出中占比已经极小,消费者对于现在的食盐价格多能够接受。“现有盐业专营体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行业利润集中于批发与销售环节,盐业管理系统与生产企业争利严重。”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食盐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人工等生产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而食盐出厂价多年不变,不少食盐生产企业普遍业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现行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需求。
以目前河北省主导产品绿色食盐为例,生产企业出厂价不足750元/吨,而河北省盐务局一级批发845元/吨,河北省专营公司二级批发2125元/吨,三级批发3125元/吨,零售价3750元/吨,出厂价和终端零售价相差了近3000元/吨。
另据盐业内部人士介绍,井矿盐和粉洗盐的生产成本更低,许多品种的盐出厂价和终端零售价的价差更大。
目前市场上较受欢迎的低钠盐仅是在现有碘盐的基础上少量添加氯化钾和硫酸镁,成本与碘盐相差无几,但其终端售价至少比普通碘盐高出50%以上,利润更为丰厚。
“盐业公司从生产商手中购买食盐的平均价格为400-500元/吨,其中加碘的成本大约20-25元/吨,但盐业公司平均批发价格为1500-2000元/吨,整个批发销售环节的价差就高达4倍。”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毛晓飞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如果放开市场没有盐业公司牟利,食盐零售价应该每斤七八毛钱,比现在市场价应该降低一半。
同时,在现行体制下,我国盐业的产业集中度低。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有制盐企业1300多家,平均产能3万吨。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的企业仅占全部制盐企业的8.5%,盐业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据业内人士介绍,尽管我国制盐业的人工成本低,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交易成本较高,我国盐业的生产成本高于美国。
市场化仍是改革大方向
进入2014年,我国加快了推进盐业体制方面改革的步伐。来自中盐协会的信息显示,2014年中盐协将提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食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有望在今年得到进一步推进。
实际上,早在4月21日,发改委宣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该办法废除后,食盐生产许可证及食盐准运证的审批和发放,下放地方盐业主管部门负责。
这则禁令迅速被舆论解读为中国盐业体制改革的先兆而被人们竞相传播。舆论的热情持续升温,“废除盐业专营系误读”的消息却又接踵而至。盐业公司和多位官员不得不纷纷辟谣,指出“食盐专营体制不变”。
5月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国家发改委再度重申加快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由此,盐改与电改、油改等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一起,被列为年内重点推进的行业体制改革。
“中盐协会在盐业内部提出了"专营下的市场化运作"想法,致力于推动行业内部改革。对于盐业体制改革,应该推进盐行业股权多元化。”中盐协会理事长董志华此前在“2014年全国盐业产销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盐业总公司在整合过程中,应逐步改变食盐企业单一国有资本结构的现状。可引进相关战略投资者,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据了解,尽管业内人士对盐业改革路径看法各异,但都认为盐业专营体制改革大方向仍是市场化。
毛晓飞表示,盐业垄断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行业的效率、企业本身效率以及商业贿赂等腐败问题。盐业垄断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的损失,维护公共利益的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差距是惊人
有产盐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就明确表示:“盐业专营保护了落后产能,抑制了市场竞争。由于权力寻租,一些生产工艺落后的盐业公司可以通过贿赂等方式,拿到配额维持生产。而研发出新技术的盐业公司却由于配额限制,不能扩大市场份额,这些都阻碍了盐业的发展。”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此前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美国的食盐业主要是以六大盐业公司为主的寡头垄断市场格局,六大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相处。六大企业不仅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同时也承担公益责任。日本却经历了从政府专营到市场化的转变过程。经过5年过渡期和3年结构改革期,日本盐业从2005年4月1日起实现完全市场化。
简爱华表示,无论是从本届政府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或者是从食盐公司经营现状来看,国内食盐专营的制度都应该改革。市场化最大的好处在于充分竞争,以竞争促使产品丰富多样和终端价格趋于合理。西南证券指出,改革将孕育新的投资方向,食用盐行业千亿市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