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需求在不断增长
且国家刚刚出台政策为旅游业“松绑”
但大量资金迅速投入旅游业会不会造成供求关系的逆转
造成新的产业需求失调与失衡
经营管理理念又是否能跟得上
十年前,一个旅游项目投资三五亿元就已经很惊人了,而现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是不是很吓人?旅游投资热潮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对接平台,平台招商信息中,你很难看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项目,大部分项目的投资额度都在十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2013年我国旅游投资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达5144亿元,增长26.6%。旅游大项目明显增加,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27个。
“大项目”成为各地方政府总结旅游工作时的共同关键词。
比如,2014年浙江省重大旅游签约项目近50个,项目覆盖浙江省11个地市,项目签约总值超过1000亿元。8月,四川省公布的首批鼓励社会投资中,旅游项目19个,投资额为478亿元,居各类项目投资总额的第二位。
地方政府热衷于上马大项目,重点发展旅游业,原因在于看到旅游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业还是国家明确支持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8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近5年来我国第3次专门为旅游业制定文件。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发文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但是,在近几年狂飙突进的旅游业投资大潮中,担忧的声音也开始渐渐出现。质疑者担忧,虽然需求在不断增长,但大量资金迅速投入旅游业会不会造成供求关系的逆转,造成新的产业需求失调与失衡?
除此之外,其实我们的旅游业还很落后,无论是政策环境、融资渠道、运营手段,都还有不小的完善空间。
“门票经济”的尴尬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国内众多知名景区陆续启动旺季价格,涨幅在20%~40%。携程旅行网发布的旅游者国内景区消费意愿调查报告显示,59%的游客认为目前景点门票价格明显过高,93%的受访者认为门票单价合理的范围应在100元以下。
其实,民众对景区门票价格高企的质疑,已经持续多年,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景区随意涨价,但过高的景区门票价格与民众的期望还是有不少差距。而景区门票涨价频频的背后,反映的却是景区收入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事实。
在国外,很多景区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而国内景区很多都在50%以上,甚至达到70%、80%。即便是国内运营水平较高的两家已上市景区,峨眉山和黄山的门票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在30%~40%。
景区门票价格高企,与各国政策有关,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会对景区提供财政补贴。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景区发展水平、运营水平的差距。
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院长叶一剑认为,中国的很多景区都是门票经济,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反映了景区经营者的运营水平,门票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越高,说明景区的运营水平越低。
很多业内专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都已经看到,做旅游,发展经济,单靠门票收入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叶一剑认为,过去的旅游业发展程度低,说白了是“合影经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很多人看重的只是到此一游。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由行,过高的门票肯定会减少景区对这些新兴消费者的吸引力。
对于景区经营者来说,更大的危机在于,随着国内旅游业总投入的加大,景区越来越多,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过去“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迅速打破,门票经济的基础将越发不牢靠。
外行主导的行业
近年来,进入旅游业的资本中,有两类特别引人关注:一类是资源型企业;一类是房地产企业。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山西在以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挖煤带来的严重后果。长期高强度的挖煤,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地小煤窑私挖滥采、低水平无序开发,带来地下水资源枯竭、资源浪费严重、矿难频发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山西省开展了多次关停小煤矿的行动。尤其是2009年4月开始,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全省办矿企业从2200多家减少到近130家,大批煤炭企业退出煤炭产业。
那么,多年来煤企积攒的巨额资本往哪里去成为焦点。结合旅游资源富集的省情,山西省提出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地下挖煤,地上发掘文化,举全省之力兴旅游产业”的政策引导,在此情况下,不少煤炭企业将转型目光锁定在了旅游产业上。
此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销售不景气,又导致大批国有、集体、民营煤炭企业纷纷进入旅游业,引发山西旅游业新一轮投资热潮。
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称,到2014年上半年,全省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旅游业已经有215家,投资高达400亿元,带动了社会资本1400亿元,已经成为山西省旅游业投资的主力军。
此外,在住宅开发受控、商业地产泡沫渐现的时候,旅游地产开发俨然也已成为绝大部分房企借助的第三根支柱,成为很多地产企业开辟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秘书长蔡云介绍,在排名前100的地产企业中,70%的企业都开发有旅游地产项目。
但无论是传统资源产业,还是房地产企业,抑或是一些实业企业,进入旅游业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行业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运作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实,转型或者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本身没有问题,但其中的挑战也是必然的。
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不但要求能给游客提供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吸引物,还要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生态环保、健康养生等专题需求。旅游景区需要在努力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打造复合型、多元化的旅游目的地。
隐形门槛
如今的旅游业,动辄投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如果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投资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融资对于大部分旅游企业来说,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为重要的投融资渠道的银行信贷部门,普遍认为旅游项目投入期长,见效慢,通常并不愿意给旅游类项目发放贷款。如晋城兰花集团(煤炭企业)在投资开发王莽岭景区过程中,是拿企业能源收益作抵押,银行才给予发放贷款的,因为如果拿王莽岭的开发经营权、未来收费权作抵押,银行是不会贷款的。
而对于旅游企业,尤其是景区旅游企业来说,长期以来,上市融资也是难于上青天。文化旅游资源历来实行国家所有、多职能部门管理的体制,2000年以后,随着上市监管机制的日趋完善和透明,国家对资源类公司先天占有收益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因此,相对于黄山、张家界(000430,股吧)、桂林、峨眉山等2000年及以前上市的公司,现今文化旅游产业上市之路已艰难许多。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源归属即使用权、收益权的定价问题。
有证券从业人士称,由于国家政策从紧,以及门票收入过于单一的问题,近年来少有旅游企业能够上市成功。
不过,在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在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方面,将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